- 新聞動態(tài)
- 新聞動態(tài)
- 聯(lián)系我們
-
-
服務(wù)熱線
0532-67730590
電話:15853271727
傳真:0532-67730590
郵箱:[email protected]
地址:青島市城陽區(qū)玉皇嶺工業(yè)園
過年啦
發(fā)布者:master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2-04 09:47:00
今天是除夕,是2018年農(nóng)歷的最后一天,,在這個充滿歡樂祥和的日子里,,祝大家身體健康,、萬事如意,,祝固瑞德明年再創(chuàng)輝煌,,祝中青林集團未來能像巨龍般騰飛!
除夕,,又稱大年夜,、除夜、歲除,、大晦日,,是農(nóng)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,即春節(jié)前一天晚,。農(nóng)歷十二月多為大月,,有三十天,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,、年三十,、年三十晚、年三十夜,。“除夕”中“除”字的本義是“去”,,引申為“易”,即交替,;“夕”字的本義是“日暮”,,引申為“夜晚”。因而“除夕”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,,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,。
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,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(xí)俗,,南北迥異,,各具特色,。雖然各地習(xí)俗不盡相同,但是備年貨,、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“過年必備”,。置辦年貨,包括吃的,、穿的,、戴的、用的,、貼的(年紅),、送的(拜年)禮物等等,統(tǒng)名曰之“年貨”,,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“辦年貨”,。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(jié)的一項重要活動。
每逢春節(jié),,中國民間家家要貼春聯(lián),。春聯(lián)也叫門對、春貼,、對聯(lián)、對子,、桃符等,,它以工整、對偶,、簡潔,、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,抒發(fā)美好愿望,,是我國特有的文學(xué)形式,。每逢春節(jié),無論城市還是農(nóng)村,,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(lián)貼于門上,,為節(jié)日增加喜慶氣氛。
在民間人貼窗花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——窗花,。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(jié)日氣氛,,也集裝飾性、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,。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(shù),,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,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,,所以也被稱其為“窗花”,。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、美好愿望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,將節(jié)日裝點得紅火富麗,。
農(nóng)歷十二月廿三/廿四日祭灶,,是日入夜后要把灶臺刷干凈,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,,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,,一送一迎,都要擺置酒肉,、糖果,、甘蔗、米果等,,燒香,、點燭、放紙炮,。民間祭灶,,源于古人拜火習(xí)俗,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,,灶神信仰都是中國百姓對“衣食有余”夢想追求的反映,。
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。這一天人們準(zhǔn)備除舊迎新,,吃團圓飯,。在古代的中國,一些監(jiān)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,,由此可見“團年飯”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,。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,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(xiàn)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,,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(guān)系更為緊密,。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,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,,一家大小共敘天倫,,過去的關(guān)懷與撫養(yǎng)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,這是何等的幸福,。而年輕一輩,,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(yǎng)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。
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,,守歲之俗由來已久,。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(xiàn)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,守歲謂之“燃燈照歲”,,即大年夜遍燃燈燭,,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,,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,謂之“照虛耗”,,據(jù)說如此照歲之后,,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。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,,全家團聚在一起,,吃過年夜飯,點起蠟燭或油燈,,圍坐爐旁閑聊,,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,通宵守夜,,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(qū)走,,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
壓歲錢,,年俗活動之一,,年晚飯后長輩要將事先準(zhǔn)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,據(jù)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,,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,。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(qū)鬼,保佑平安,。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(zhèn)惡驅(qū)邪,。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,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(qū)邪,。
節(jié)日食俗
年糕因為諧音“年高”,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,,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(yīng)景食品,。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、白年糕,,象征著黃金,、白銀,寄寓新年發(fā)財?shù)囊馑肌?
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,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,、百果年糕和白年糕。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,、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,。山西北部在內(nèi)蒙古等地,過年時習(xí)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,,有的還包上豆沙,、棗泥等餡,,山東人則用黃米、紅棗蒸年糕,。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,,或蒸或炸,也有人干脆沾糖吃,。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,,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,以粳米制作,,味道清淡,。除了蒸、炸以外,,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,。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、豬油,、玫瑰,、桂花、薄荷,、素蓉等配料,,做工精細,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,。
節(jié)日食俗
年夜飯上對于魚的選擇取決于它吉利的名字,。除夕夜吃鯉魚,鯉同“禮”諧音,,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,。吃鯽魚,鯽同“吉”諧音,,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,。吃鰱魚,鰱同“連”諧音,,過年吃鰱魚連年有余,。
為了吃出連年有余的好意頭,您可以除夕兩條魚,,年夜飯吃一條,,大年初一吃一條,就是連年有余,。如果制作一條的話,,年夜飯吃終端,大年初一吃頭尾,,這樣就是連年有余,,有頭魚尾,。
節(jié)日食俗
餃子
春節(jié)吃餃子有許多美好寓意,尤其是除夕夜,。除夕夜的這頓餃子之所以非比尋常,,一是因為臘月三十夜的23時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時,正好交子時,,取“更歲交子”之意,,“子”為“子時”,交與“餃”諧音,,有“喜慶團圓”和“吉祥如意”的意思,。二是人們期望把過去一年所發(fā)生的煩惱事,像吃餃子那樣一塊吃掉,,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,。三是吃餃子還有祈求來年早生貴子,全家人丁興旺,,孩子有出息的意思,。此外,餃子成為春節(jié)吉祥物,,還因為其形狀像銀元寶,,春節(jié)吃餃子有象征“新年大發(fā)財,元寶滾滾來”之意,,寄托著人們“招財進寶”的美好愿望,。
小提醒
我們過年向來注意言語行為的寓意,它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,,所以以下幾點大家還是要注意,,不要把它當(dāng)成迷信嗤之以鼻,當(dāng)成新年的一種樂趣也未嘗不可:
言語方面
1."破",、"壞",、"沒"、"死",、"光"、"鬼",、"殺",、"病"、"窮"等不吉利的字眼,,都禁忌說出口來,。也忌嬰兒啼哭,因為啼哭是"沒頭彩"兆示疾病,、兇禍,。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,,不能打他或呵斥他,以免他啼哭不休,。
2.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,如果吃飽了不想要,不說“不要”,,而是說“有了”;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,,要說“吃興了”“太多了”,,而不是直接說“沒有了”。
3.煮破的餃子不說“破”了,、“爛”了,、“壞”了,而要說“掙”了,,“漲”了,。
行為方面
端杯、盤,、碗,、碟要格外小心,不能打壞,。不慎打壞時,,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,如"缶(瓷器)開嘴,,大富貴",、"打發(fā)(大發(fā),發(fā)財之意)"等來彌補,。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,,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時。忌灑水,、掃地,、倒垃圾,這叫做"聚財",。
飲食方面
這一天嚴禁吃藥,。否則,被認為會導(dǎo)致一年從頭到尾疾病纏身,,吃藥不斷,。初一早飯忌吃葷,有幾種說法:一種是這一頓吃齋,,其功用等于一年;另一種是暗喻勤儉治家,,不可鋪張浪費。